当前位置:首页 > 188体育官网 > 正文

大学会被人工智能颠覆?AI给教育者带来多重焦虑

 作者:姜澎 来源:文汇报 发布时间:2024/4/20 9:33:55 字体大小:

日前,一场闭门研讨会吸引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管理者和学者。会议现场,一个个问题的提出,加剧着与会者的焦虑情绪。

眼下,人工智能(AI)的发展已开启加速度,如果人类未来能够通过AI获得自己想学的任何知识,获得不逊于在传统教育中的体验,那么大学该怎么办?大学会被AI颠覆吗?

在这场由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研讨会上,学者们争论了整整一天。在他们看来,当前社会,教育的改变、教育工作者的改变已经迫在眉睫。

来不及学也来不及教,AI冲击教育尤甚

爱因斯坦曾说,所谓教育,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。所以教育的本质,不是传递“显性的知识”,而是增加爱因斯坦所说的那些“剩下的东西”。

在研讨会最开始,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、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就直陈他的困惑:一个人终其一生,能掌握的知识只有AI的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,随着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、超级人工智能发展,人工智能通过“自学”,在掌握更多知识后,那些“剩下的东西”是不是会比人类更多?彼时,我们对教育的定义还有价值吗?

和林建华不同,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坦言,他正被“双重焦虑”困扰着。一方面,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之快,让他这位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连最新发表的论文都来不及“追”,他半开玩笑地说,由于要学的新内容太多了,“现在都要靠AI替我总结论文概要。”事实上,每一个从事AI研究的学者,过去两年都“压力山大”。

另一方面,作为大学教授,漆远也承受着“身份焦虑”:在传统师生关系中,老师往往是知识的供给侧;而随着技术的发展,AI今后完全可以承担知识供给的功能,填补信息的鸿沟。“未来,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、什么样的老师?”

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、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高毅勤也有类似感触。“过去,大学教师要努力达成的目标,是教给学生20年后还有用的知识或者能力;但现在科技快速发展,我们不由思考,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,是不是在他们还没走出校门时,就已经过期作废了。”

作为大模型发展的积极推动者,漆远深知,技术发展从来都是非线性的,当积累到某个关键时间点,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。而AI目前显然已越过了这个时间点,正处在爆发阶段。尤其是在ChatGPT问世后,不论外界要求人工智能有效加速、还是实现价值对齐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AI现在的升级迭代已经根本停不下来了,这将会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形态带来巨大改变。“作为教育者,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教育?”漆远发问。

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,正因AI而变

犹记得10多年前,在线教育起飞时,学界同样担心:在线教育会不会取代线下教育。但事实证明,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取代课堂上人与人、面对面的沟通交流。

但这次,情况并不一样。AI发展带来的是人类与世界交互方式的改变,而这是教育中尤其重要的环节。那么,大学是否还会对受教育者构成吸引力?其实,这不仅是中国大学的担忧,不少国外高校也有着同样的担忧。

漆远在思考的同时,不由想起自己看过的一部电影《HER》。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人因为每天和手机对话,感到手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懂他,从而爱上手机的故事。漆远说:“如果这个人是我们的老师、学生或我们中的任何人呢?在可见的未来,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个比任何人都更懂自己的AI,这个时候,教育应该如何变化?”

其实,这些关于未来的设想并不遥远。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教授说,他有一回在等飞机时,想着为临床医学的学生编写案例库。由于是临时起意,他决定向手机上的人工智能软件提问:“编写一个梗阻性黄疸壶腹周癌的病例,并附上化验指标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结果。”很快,一个完整的病例就出现在他的手机上。随后,他要求软件列出病例中的知识点,同样,他很快得到了结果,并且,软件还画出了知识图谱。

王维民不由感叹,有了AI助手,这些工作的完成度不仅很高,而且速度还很快。“在这样的情况下,医学生只要学会提问,就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掌握同样的知识了。”

要积极拥抱AI,也要防范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

AI的兴起将对教育等各行业领域产生冲击。梳理此次研讨会上学者们的“焦虑点”,不外乎两个问题: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?今天的师生如何借助AI更有效地学习?

眼下,不少高校已开始尝试在教学和科研中纳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增加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掌握。目前,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等高校都已将AI相关的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之中。

“当知识生产方式从精英走向大众,大学正逐步失去对知识的垄断,唯有打开边界、成为创新资源的中心,才能顺应后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。”在林建华看来,AI虽然可以掌握大量人难以企及的公共知识,却无法像人一样与物质世界发生联系,认识和改造世界并独立进化。因此,林建华建议要将AI视为工具,积极拥抱AI。大学则应以此建设均衡高效的学习环境,并关注新兴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,防范潜在风险。

王维民以医学教育谈道,AI不论是在“总结”病例,还是在掌握既有的医学知识方面,都有着超乎人类想象的能力,但就医学教育而言,当下更应该思考,如何给学生知识之外的东西。在王维民的专家门诊上,他往往一上午可以看30个病人,其中不少病人其实并不需要大动干戈的治疗,只想和医生聊聊。医患之间的融洽沟通,本身也是一种“治疗”,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,让患者安心。“这就是医学教育要教给学生的。虽然医学知识是必需的,但医生和病人的交流,至少目前AI无法教给学生。”

漆远说,就目前而言,产业界的算力、数据、投入和人才确实走在了高校前面。在此情况下,高校如何做好教学、科研,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。“如果说400多年前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,让人类更精准地看到了宇宙、星星,那么今天对科研工作者来说,人工智能就是新时代的望远镜或者显微镜,能够让人类看得更远、看到更微观的世界,而真正的挑战在于,我们如何更好地使用它。”

(原标题:爆发的AI技术正给教育者带来多重焦虑)

信源地址:/html/shownews.aspx          
分享1
版权声明
?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?